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

「浮游」 -女性創作者血肉模糊間的雲淡風清

「浮游」<1.> -女性創作者血肉模糊間的雲淡風清

郭秀鈴(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)

  一個初春的下午,南台灣校園裡的草坪上灑了一地的陽光,窗外一遍雲淡風清,桌上是服務生剛端來的咖啡。與我對坐的是一身性格帥氣打扮的黃皓儀,個性靦腆,甜美的笑容裡流露著羞怯。我翻看著她攤在桌上的作品集,一頁接著一頁,線條優雅、色調一致,粉紅、靛紅、勃根地紅、素陶、絲白…,為數不少的系列油畫作品,甚是用心,讓人對作品主題和創作者背後的動機產生好奇心。

  黃皓儀告訴我,它畫的對象是肉。「什麼肉?」「生肉、各種可以吃的肉。」我以一個常人最直接的反應問到:「為什麼用肉?」她若有所思地回答說:「我不知道耶,就覺得它們好看。」我心想,「不會又是個拒絕用言語或文字溝通、拒絕他者或自我分析、只講直覺創作的藝術家吧?」這樣的看法雖說是我在多年接觸藝術創作者後的一種「成見」,但這並不表示我已先入為主地打算以偏概全地,把所有的藝術創作者扁平化為單一的類型。缺乏創造力的藝術家或許常單調乏味、自發地沉浮於某個刻板印象典型,但是作為藝術觀察者,我依然相信,具原創性(originality)的藝術家,無論男女,永遠都有獨樹一格的特殊言說方式,體現文字無法表達的生命特質。或許是因為窗外陽光的友善,嘉義平原空氣裡流露出來的輕鬆閒散,我們之間接下來幾分鐘的靜默,並沒有讓人覺得窒息,反而給了彼此一些空間咀嚼攤在眼前豐富的作品集。黃皓儀作勢要開口說話前,臉上又先是她典型的靦腆燦爛笑容:「我畫這每一件作品時,都帶著不同的心情…」這句話開啟了我們一個下午豐富深刻的談話,讓我看到了一個細緻敏感的年輕藝術家,如何專注執著地把她的心和這個世界的互動,刻劃並記載在她的作品裡。

  一個偶然的機會,菜市場裡肉攤上的販賣展示的肉,吸引了黃皓儀的目光。生肉的色澤、紋路、質感等特質,引發了她的很長一段時間在腦子裡思考的生命問題:「生命的爭扎與死亡」。黃皓儀若有所思地告訴我,「這些肉本來是有生命的,後來失去了生命。」死亡以後的肉體,依然述說和記載著某種生命的樣貌。於是,以「生肉」作為對象,她開始了一連串的觀察、實驗與創作。風乾魚肉、新鮮豬肉、羊肉、雞肉、牛肉;新鮮的、冷凍的、裝在真空塑膠袋裡的,她觀察它們在各種不同狀態下呈現的視覺效果。被包裹、冷凍的肉,像是被禁錮的生命。解凍中的肉,包裝袋表面的冰霜和內裝微滲的血水,彷彿與惡劣環境僵持、對峙中的生命狀態...。觀察和作畫的過程,往往將黃皓儀的情緒和生命狀態結合。無論是觀察物的挑選、光線的安排、陰影的操作,或是最後呈現的視覺效果,整個系列作品表達了藝術家的「所在」(Being,“Sein”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「所在」,一個人類存在的狀態)。黃皓儀的作品,細緻而深刻,具象與抽象之間,隱藏的是女性成長過程的迷惘、焦慮、和不自信,掙扎著建立獨立自主性的心路歷程。心情壞的時候,畫布上的肉呈現的是腐壞的死色,暗褐、赭紅。開心的時候,這些肉脫去了包裝袋,顯得自由而有活力、肥嫩鮮明,甚至有著生命的溫度。如果不坦白地談「肉」,鮮少人會把黃皓儀的作品和肉聯想在一起。畫面中熟稔的構圖、豐富的層次感、和柔和而多變的線條,不仔細觀察,有幾件作品還可能被誤認成特殊紋路的花布圖樣設計。殊不知,這略為圖樣性的構圖呈現方式,是創作者的一種偽裝,偽裝了真實的血肉、真實的情緒經驗。創作者願意和觀者分享個人生命真實經驗的幾分,並不清楚;但也因為這一點模糊、這一點躊躇不語、這一點遮蔽,掩飾了創作者不願赤裸面對的苦痛、孤獨邊緣的游移、與不安於室的豐富性格。掩飾個人獨特性的好處與必要性,在於女性創作者可以短暫安全地,找到一個沈靜安適的角落,靜思沈澱、舔舐傷口、與默默獨立創作。而觀者,在黃皓儀的畫布上時而具象、時而抽象的影像中,在若隱若現的粼粼波光裡,可以恣意浮游。

  在美術系就學時代,學習的過程毫無疑問地是充滿挫折感的,但身為女性,這樣的經驗特別地明顯。擠在一個數人共用的學校畫室,在每個同學用盡辦法完成令師長滿意的作品的氛圍裡,創作的學習與磨練,往往週旋於學院刻板訓誡和叛逆而壓抑的個體特質。畢業以後的創作歷程,她所遭逢的阻力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對女性創作者而言,主流藝術場域和台灣的學院體制同樣窄小。
美國藝術史學琳達・諾克琳(Linda Nochlin)在1971年一月號的《藝術新聞》(Art News)雜誌裡,以一篇名為『為何從來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?』(“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?”) 的文章,就文化、社會、和歷史等幾個面向質疑歷史上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不存在的一個「事實」。<2.>諾克琳在六〇年代末期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運動下的西方社會,為藝術史書寫與藝術發展添上一比戰火轟烈的事蹟,使得女性藝術家作品開始在西方藝術界與學界被認真地看待與討論。然而,跟著西潮的脈動,儘管也談了幾個世代的兩性平權議題,今日台灣的藝術界,學院內/外,仍鮮見被主流平台認真對待的女性藝術作品。美術系創作師資,多半為男性,而少數的女性教師,在龐大的主流論述擠壓下,對於女性議題的談法也常難跳脫本質主義式的刻板論調。學院對待女性創作經驗,往往是簡單而粗糙的:「啊,就是小女生的東西、女性特質嘛!」這樣的說法,表面上彷彿是一種認可(recognition),實際上卻是更深層的漠視與貶抑,不僅僅未「認識」女性藝術創作與經驗,更將其簡化為一種單一的創作形式。在這種獨斷的視角下的女性創作沒了差異性,也失去創作者的個體性與其作品的獨特性,更別提作品內涵與深度被進一步地認識或探討的可能性。對於男性藝術家、評論者、策展人而言,這些「看不太懂的」作品,除了因缺乏主流社會可識別的男性共通經驗,而難以被理解,同時也因台灣主流藝術平台上沒有其伸展的空間,而不具備令人期待的發展潛力。她們以及她們的作品成了藝術界與藝術市場不會認真看待、也不願「壓寶」投資的邊緣藝術類型。對於此類不友善、不用心的「父權視角」(Male Gaze)的回應,與粗暴而赤裸的檢視,台灣的女性創作者,無論是藝術家、設計師、作家、或導演,都不陌生。在一個藝術與文化細緻度仍待努力的環境裡,女性創作者該選擇躲回「深閨」、放棄創作,還是孤單地在主流之外堅持創作,是個艱難的抉擇,也是龐大的考驗。學院、美術館、藝術市場等場域,掌握並主宰了今日與未來社會對於女性存在經驗的認識與知識累積。面對「正統」(Canon)<3.> 書寫記錄(如藝術史、藝術家名錄)裡女性藝術的缺席,我們針對既定男性主流美學價值的文化戰爭與批判尚未展開。

  澳洲女導演珍.康萍的作品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」,電影裡讓人震撼的片段之一,女主角艾達(Ada McGrath,赫莉.杭特飾)在經過一連串與保守父權社會頑強的對峙後,終於有機會和真愛情人一起共渡美好時光時,她選擇讓自己和意外墜入海裡的鋼琴(她一輩子最重要的伴侶)一起沈入海裡,漂浮在寂靜黑暗的深海裡,艾達思索著是否掙脫綁在她和她的鋼琴間的繩索,沈入海中死亡,或者游向海面重拾生命。浮游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的女性藝術創作者,在無邊的大海裡浮游著,我們不見得必須在乎未來可否抵達某個目的地,但當下存在的狀態,必須被認可、被正視(recognized),對主流而言如是,對自身而言亦如是,因為在荒野裡,我們可以創造家園。
<4.>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<1.>

『浮游之間』(Floating in the Wilderness),黃皓儀個展,自2010424日至619日,於台北市《白方糖畫廊》展出。


<2.>

Linda Nochlin, “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?” in Art News (January, 1971), pp. 22-39, 67-71.


<3.>

Griselda Pollock, Differencing the Canon: Feminist Desire and the Writing of Art’s Histories (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9), pp. 3-21.


<4.>

伊蓮修華特『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』(“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”)一文提及,批判理論往往在到達那個被冷落的應允之地(’promised land’)前,便在荒野中煙消雲散了,儘管這片批判的「荒野」,在傳統的學院體系裡,是屬於男性的。因此,修瓦特認為如果女性主義者正處於荒野,是件好事,因為荒野固然邊緣,卻提供了批判思想必要的自由空間。Elaine Showalter, “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” in Critical Inquiry 8:2 (Chicago, Winter, 1981), pp. 179-205.





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

浮游之間-黃皓儀個展


. 此次展覽作品-束縛 .

. 黃皓儀 藝術家 .

天氣陰 無雨 吹來微微涼風
黃皓儀藝術家的展覽開幕挺適合今日天氣
這是個以在各種狀態下的肉做為主題的展覽

如同往常一般,島民準備了貼心茶點飲料供前來參與座談的朋友享用

. 帶點胡椒口味的紅蘿蔔蛋糕佐乳酪醬 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. 此次展覽作品 .

. 座談前一角 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座談約在三點二十分開始
參與此次座談的是徐靜月 老師 和 郭秀鈴 老師
以及此次展覽藝術家 黃皓儀小姐共同座談

. 熱烈的座談側寫 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小島民小感想

此次展覽與會人數眾多,讓島民在這陰冷的四月天熱絡了起來

剛開始得知這個展覽的主題與內容"肉",覺得好奇也新鮮

後來作品陸續抵達之時,更是讓人為之驚艷

驚艷那畫面呈現出的華麗與夢幻,也驚艷那主題的轉換和矛盾

其中非常感謝 郭秀齡老師為此次的展覽寫了篇藝評

-「浮游」─ 女性創作者血肉模糊間的雲淡風清 - (隨後篇附上)

讓我們這些門外漢多了些線索能夠了解畫作的內容與意境

在座談過程中,徐靜月 老師更是舉了畫壇前輩吳炫三在顏色上使用的理由與技巧

來探索此次展覽畫作的色調和白色的使用重點,讓人深感獲益良多

在座談當中,談了許多關於現實社會中創作者的矛盾

其中,有關於幾點是島民認為相當有趣的議題:


1.多種樣式的禁錮與自由(包括意識等無形)

2.社會化下的現實與期許的夢想追逐

3.學校老師教育的框限與自我發展的

4.男女創作者的觀點差別和社會期許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希望大家可以前來觀賞此次的展覽

並且思考這些議題和畫作的關係或是投射

給予我們回應與討論~




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

﹝白方糖展訊﹞浮游之間-黃皓儀個展






展覽日期:20010.04.24(六)-2010.06.19(六) /週二到週六 上午10:00~下午7:30
展覽地點:白方糖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95號
藝術家介紹:
黃皓儀
2008 嘉義鐵道藝術村 駐村藝術家
200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系油畫組畢業
開幕當天(2010.04.24(六))下午三點
將邀請郭秀鈴(藝術、建築評論人)與黃皓儀(本次展出藝術家)對談
歡迎前來聆聽與參與~